近日的清晨,杭州西湖区外桐坞村的茶山上云雾未散。30斤重的木棰随着82岁仇顺昌老人的手臂动作起落,数十下连续捶打后,米香混着茶香漫过青石板路。浙外“一糕一坞・一乡一新”社会实践团队见证了这一幕,也开启了他们解码乡村振兴的行动。
在外桐坞村朱德纪念堂,朱德与年糕的故事被仇顺昌老人反复提及。“1959年朱德来的时候说‘要让家家户户都吃上年糕’,现在我们捶打年糕的力度、米的配比都是那会儿传下来的规矩——30斤木棰连续捶打20下,糯米与晚粳米的配比,差一点都出不了那股韧劲。”老人演示时,浙外24 级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杨曾白雪在笔记本上记录:“这些细节太珍贵了!这不是简单的手艺,是红色记忆的活态传承。”当看到年糕队运用真空包装技术推出即食年糕、通过直播间销售年糕衍生品时,浙外23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沈天欣感叹:“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蓬勃的生命体。”

团队成员参观纪念堂

团队采访年糕队队长仇顺昌
“春节年糕卖断货,平时买的人就不多;村民的茶叶品质好,但包装太简单,卖不出好价钱。”在当地10余家民宿、20余户茶农的走访中,这些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成了实践团的“破题靶心”。在一次座谈会上,队员们围坐成圈激烈讨论。
浙外23级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袁文玥盯着茶芽与晾晒的年糕出神:“茶是春的鲜,糕是年的甜,为啥不能绑在一起?”
这个想法立刻点燃了大家的创意火花。团队迅速行动,连夜绘制出“茶香年糕”联名礼盒设计图,内置茶叶与年糕组合套装,还附赠“年糕捶打体验券”。更妙的是,他们设计了“红韵茶糕”一日游路线:上午在朱德纪念堂听红色故事,中午学做年糕,下午采茶制茶,傍晚带着礼盒离开——“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特产,是一整个桐坞的记忆。”

团队成员采访茶农
“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乡村振兴的‘青春体验官’。”这是队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实践期间,他们用镜头记录年糕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为村民拍摄产品宣传照;帮年糕工坊设计微信公众号推文,教茶农使用线上销售平台。当村民们拿着团队设计的包装样品连连点头说:“这些创意太及时了!”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实践的价值,“我们做的,不过是帮老手艺接上互联网的线,让茶叶与年糕手拉手。” 这种“接线”思维,恰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青春动能——不是外来者的“输血”,而是激活本土资源的“造血”。
“以前在课本里学‘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浙外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苏宏感慨道,“乡村不是等待帮扶的‘洼地’,而是充满机遇的‘沃土’,我们要做的是用创新思维帮它长出更茂盛的枝叶。”“我们会继续优化方案,帮村里对接销售渠道。”浙外23级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姚天爱说,“青春的答卷要写在乡村的土地上,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相关文章:
聚焦今年空军招飞工作 25名南阳学子 实现“空军梦”07-23
邵院学子三下乡:把法律送到田间地头 用青春护航乡村振兴07-22
鸿蒙智行新车“下饺子”华为如何分配资源07-16
北工大博士论文致谢感动网友:12岁跟着父亲挖煤,500多分上专科,专升本再读硕博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