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近七旬的孙阿姨因肌肉无力、行动迟缓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经专业评估确诊为肌少症。在科室主任领衔的多学科团队指导下,孙阿姨接受了个性化综合干预,经过三个月系统治疗,复查显示骨骼肌质量增加,肌肉力量与运动功能显著提升。
精准筛查:揭开“力不从心”的医学真相
孙阿姨(化名)近两年生活总被一系列“力不从心”的细节打破——提菜篮子上楼双腿发颤,走路速度越来越慢,原本结实的四肢日渐松垮,连从椅子上站起来都要扶一把。更让她焦虑的是,一次普通感冒竟让她卧床近一周才恢复,日常起坐、搬运轻物都变得困难,平衡力下降带来的摔倒风险,像块石头压在心里。“以前我是社区广场舞的领舞,现在连下楼遛弯都成了奢望。”孙阿姨的遭遇,是许多老年肌少症患者的缩影。
在朋友推荐下,孙阿姨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接诊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年科曲晨主任医师,他一边耐心询问病史,一边细致观察孙阿姨的日常活动细节:“走路能连续走多久?从椅子上站起来需要几次尝试?最近一年有没有无故跌倒过?”随后,曲晨为孙阿姨安排了系列针对性检查:双能X线(DXA)精准测量骨骼肌质量,握力计评估上肢肌力,步速测试观察下肢力量与协调性,同时结合血清学指标排除其他疾病干扰。综合检查结果,依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孙阿姨被确诊为“肌少症”——一种以骨骼肌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为核心特征的老年综合征。

冯美江(右一)、曲晨(左一)为患者查房
科学干预:个性化方案重塑“行动力”
“肌少症不是简单的‘衰老’,而是需要干预的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增加跌倒、骨折甚至失能风险,但通过科学干预完全可以改善。”老年科主任冯美江主任医师带领团队,为孙阿姨量身定制了“营养+运动”的综合诊疗方案。
针对营养支持,团队采用“优质蛋白+维生素D”的核心策略:建议每日增加瘦肉、鱼类、豆类等易吸收的优质蛋白摄入,同时通过深海鱼、动物肝脏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并鼓励每日15到20分钟户外活动——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
运动干预则遵循“循序渐进、专业指导”原则。康复治疗师先为孙阿姨设计了低强度有氧运动方案:每日慢走20分钟或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每周3到4次,旨在提升心肺功能;待身体适应后,逐步加入弹力带抗阻训练,重点强化四肢肌肉力量。“每次训练都有康复师在旁边,动作不规范会及时纠正,特别安心”孙阿姨回忆。
坚持与康复:治疗初期的挑战与成效
治疗初期,孙阿姨也曾因肌肉酸痛想过放弃,但冯美江主任始终鼓励:“肌肉生长需要时间,坚持才能看到改变。”三个月后,变化悄然发生——原本吃力的起坐动作变得轻松,走路速度明显提升,“太感谢二附院老年科的医生护士了!他们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让我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孙阿姨说道。
据冯美江主任介绍,肌少症并非“不可避免的老化”,早期筛查、个性化干预是关键。南医大二附院老年科近年来聚焦老年综合征综合管理,通过精准评估、多学科协作,已帮助数百名患者改善肌肉功能,提升生活质量。“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有尊严地老去’,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冯主任说。
通讯员 时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胡妍璐
相关文章:
沪上阿姨:上半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利润同比增长20.9%08-27
别拿“试岗期”当劳动力的“白用期”08-26
“神器”上线!济南工地装上“绿色遮阳伞”08-25
苏州又一老菜场焕新升级!08-15
暑期档火爆:票房之外的惊喜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