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7:10:00    

当代大学生身处科技指数级发展、文化多元交融与社会思潮更迭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严峻,引发教育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度关注。传统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存在覆盖面有限、精准性不足等局限。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语境和新方案,高校须以安全为底线,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模式。

范式革新:从滞后干预到精准预防

范式转换。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往往是在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后才启动干预,而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持续、全面的监测和分析,通过整合多维度信息,构建起敏锐的预警机制。

品质跃升。传统“一刀切”的通用心理健康干预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为大学生绘制出精准的心理画像,深入挖掘其心理特质,从而为大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立体洞察。传统心理健康评估长期受限于单一模态数据,其静态离散的测评方法难以捕捉心理状态的动态演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可以实现数据模态的拓扑整合,促进干预策略的循证优化,从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创新发展。

底线保障:建立系统性解决方案

守护数据隐私安全。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需依赖大量学生信息,但数据处理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需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据防护体系。在数据采集、存储与传输环节实施全链路加密,完善基于属性加密技术的动态访问控制系统,实现角色(学生/咨询师)、场景(教学/科研)、时空(校内/校外)维度的权限精确管理,充分保障学生知情权和同意权,实现数据使用过程的可视化监管。

以人文关怀为基石。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面临三重挑战:情感共鸣机制缺失、人机交互异化倾向以及技术可及性差异,这些困境可能诱发技术实用主义偏差与伦理风险外溢。为此,需要建立三级伦理防护体系:第一层级,由高校伦理委员会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准入标准;第二层级,要求心理咨询师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测评报告进行临床验证;第三层级,通过数字素养课程引导学生建立技术认知框架,明确人工智能工具的辅助定位,最终达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构建融合型培养体系。高校可以实施“三维联动”改革方案:在学科建设维度,推动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交叉;在课程体系维度,开发“人工智能心理干预技术”等新型课程;在实践教学维度,搭建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临床实训基地。特别要通过心理教师的技术研修与工程师的伦理培训,培育能够驾驭“技术向善”理念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全域探索:实现服务的智能化转型

智能心理评估系统。基于校园卡消费数据、可穿戴设备生理指标、社交媒体语言特征等多源异构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动态心理画像。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文本情感倾向,结合面部表情识别系统捕捉微表情变化,建立涵盖认知、情绪、行为三个维度的心理健康评估模型。该体系需设置数据采集伦理审查节点,确保学生隐私权益。

个性化心理干预平台。依据评估结果实施差异化管理:对心理健康个体推送预防性正念训练课程;对亚健康群体提供认知行为疗法数字模块;对高危个体启动人工心理咨询师介入机制。开发智能咨询对话系统时,需嵌入情绪危机预警模块,当检测到自杀倾向等高风险信号时自动转接人工服务。

智能化创新实践。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社交焦虑脱敏训练场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演示情绪管理技巧。开发智能推荐引擎,根据学生近期心理状态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如针对考试焦虑群体推荐呼吸调节动画教程。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在传统讲座中嵌入人工智能互动环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代际吸引力。

(作者阮一帆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娅珲系该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30日 第05版

作者:阮一帆 彭娅珲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04-30

严防“被老板” 青岛构建“四维一体”实名认证服务矩阵04-29

院士专家行(论坛)举行 院士专家热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04-29

海尔亮相中国制冷展!AI建筑黑科技让电费直降50%04-28

名单公示!遵义这名小学生上榜!04-28

机器人“派对”各展“身手” 解码人工智能新未来04-28

众观济宁丨尼山论“见”!叩响媒体创新文明互鉴之门04-27

新华鲜报丨医药工业“链”上数智化!7部门发文释放新信号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