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诸子论诸子》:“孔子于庄子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7:44:00    

《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 蒋原伦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读古籍是难的,研读古籍且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人云亦云,就更难了。进而言之,研读古籍,不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把文章写得让人能够读进去,能乐在其中,那简直就是百不一遇的事情。蒋原伦教授的这部《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中所收的就都是这样的文章。

置于古人的文化语境与之对话

先秦诸子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是后世两千多年间中国学术文化的源头活水。作者选择诸子为研究对象,可谓有见。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不是直接谈论某一“子”本身,而是透过其他“子”的眼睛看,如此则不仅同时讨论了两家的思想,而且讨论了二者的关系,不能不说这是极好的视角。

先秦诸子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读他们的文字、谈论他们的思想难免会有很强的距离感,而高明的作者恰恰能够消除这种距离感。请看这段文字:

吕不韦看到战国四公子个个以养士而声名卓著,觉着秦国武备强盛,没有文人烘托,有点脸面无光,于是以优厚待遇广泛招徕士人、食客三千。又看到荀子等人的著述满天下传播,也觉着应该搞一个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出来刷存在感,于是让这些士人各自认领一些子项目,递交作业上来。再将这些作业修改、编辑、整理、汇集成册,“号曰《吕氏春秋》”。(《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读这样的文字,两千多年的时间距离瞬间消失了,虽是戏谑之词,却也合乎逻辑。心里存着对话的意识,把自己置于古人的文化语境之中,倘有所言说,就自然会有现场感。这样的文字也才有“滋味”。

细读文本得《老子》晚出的结论

《老子》一书的年代以及道家学说在先秦的地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经过罗根泽《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蒙文通《杨朱学派考》,以及钱穆、冯友兰诸家从不同角度的考论,《老子》一书的面世不早于战国中期几乎成为学界共识。原伦兄没有像诸位前辈那样陷入烦琐考证,而是仅从对《庄子·天下》和《韩非子·显学》诸篇的文本细读中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从《天下》篇的论述看,此老聃非孔子所问礼的那位老子,同时也意味着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道德经》可能没有那么早出现。倘使《道德经》在孔子时代就问世,那么,道术为天下裂的第一波应该是道家,而非墨家。如果是这样,孟子也不太可能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尽管其意图只是攻击墨家)韩非在纵论天下显学时,儒墨并称,似也表明那时的道家还没有那么显赫。(《道术为天下裂》)

根据《天下》篇列举顺序以及诸子所言,《老子》一书很可能是到了战国晚期方才在诸子百家这一学术共同体中产生普遍影响的。而在战国前期,基本上是儒墨两家的天下,其他各说,都是战国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能够从文本自身逻辑中读出《老子》晚出的结论,这是善于读书。

庄子对孔子保持了相当大敬意

在阅读《庄子》时,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读者们,那就是在庄子的心目中,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学术史的常识告诉我们,道家是否定礼乐文化的,因此也是反对儒家学说的。于是很多人都把《庄子》一书经常大段引述的孔子的言谈以及他和弟子之间的对话,理解为“寓言”或“重言”。对此原伦也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他说:

孔子于庄子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其时孔子过世百多年,尚没有什么官方加封的吓人头衔,而那时的所谓官方,周天子自身也摇摇欲坠,即便加封也无人理会。至于那个“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由此可以判定,孔子的思想学说在民间士人群体那里已有广泛影响,成为谈资,成为不可忽略、难以绕过的思想高地。

“孔子于庄子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这是很独到的看法,同样是善于读书者才有的体会。以往学界大都关注庄子如何假借孔子之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少有人体悟到孔子之于庄子的重大影响,其在庄子心目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分量。有人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肯定孔子的地方都是道家后学所为,因为随着儒学的发展传播,影响越来越大,有些道家后学受到濡染,因此就不像早期道家(例如庄子本人)那样贬斥儒家了。多数人则无视《庄子》书中内、外、杂三篇对孔子态度的迥然不同,认为表面上尊重孔子、赞扬孔子,不过是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罢了,是反讽。其与直接嘲笑孔子的文字并无根本之别。在原伦看来,这两种见解均不足采信。他敏锐地发现,孔子在庄子那里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换句话说,对于庄子而言,孔子并不是简单地被视为一个轻视和嘲笑的对象。这是真知灼见,较之那种以为庄子始终都对孔子持否定态度的观点高明多了。至于《庄子》一书的不同篇章何以会对孔子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即在庄子自身所处的年代,儒学气象颇宏阔,趋从者众。所以,庄子借重孔子要多于老子,并没有把其作为对立面来批判。随着战国后期纷争形势的加剧,儒学宣扬仁义四处碰壁,撞南墙而不知回头,这就给批评儒学的人留下了靶子。庄子的后学们于是在外篇中推崇老子的无为,批评仁义的不合时宜,由此老子不断现身,并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孔子指点迷津。(《庄子心目中的孔子》)

在本书作者看来,庄子是一位博学且通达的人,对各家学说能够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因此对孔子保持了相当大的敬意。正是因为庄子心目中的孔子如此重要而正面,因此“在内篇中,所有复杂一点的道理都让孔子来开口,孔子似乎是说理者的化身,他能对许多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作出精辟的阐释,并能窥见最高最根本的大道理。按理在文本中,孔子就是庄子的代言人,不过有时孔子又像是庄子的一位对话人,文章思路的推进有时需要借助这么一位对话者。这情形有点像柏拉图的对话录,在对话中,思想的火花迸发激荡,真可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庄子心目中的孔子》)。这也是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产生出来的见解。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李春青

相关文章:

江西大觉山悬崖动车爆红网络,网友:驶向云端的列车04-14

《诸子论诸子》:“孔子于庄子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存在”04-14

发掘喜剧新力量,沈腾马丽冯小刚徐峥齐聚创投风云剧会04-13

健康消费加速向“新” 市场前景广阔04-13

以色列防长:这是结束战争的“最后时刻”04-13

中企承建柬埔寨71C号国家公路举行通车启用仪式04-13

特朗普把奥巴马肖像换成自己的04-12

“投资者开始抛售美国国债”!他们不停地卖...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