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宣布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泊所遗址位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古滇国最高等级墓地——石寨山古墓群(1956年出土“滇王之印”金印)位于遗址中部。河泊所遗址既是古滇国的都邑,又是西汉益州郡郡治所在地,遗址的考古成果填补了西南边疆历史研究的空白,见证了边疆与中原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揭示了西南边疆从多元文化到国家一体的发展历程。

益州郡城址布局图
一、重大发现
1、明确了汉代益州郡城址的主体结构布局
通过大面积钻探和关键区域的解剖发掘,在遗址东部上蒜第一小学周边发现汉晋时期的城墙和城壕,城墙围合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城址西南部发现东西向长达300米,主体部分宽4~5米的道路。道路两侧发现两处大型汉代高台建筑址,其中高台建筑址1面积约1500平方米,台基高约1米,台基上发现规律排列的柱础石,另有柱洞、水井等遗迹。出土筒瓦、板瓦、瓦当、砖等建筑材料70余吨。其中,“益州”铭文瓦当和“永元三年官当”等纪年瓦当的出土,在佐证城址为益州郡郡治的同时也建立了西南地区汉晋瓦当的编年标尺。

城墙

道路

水井

大型木构遗迹

“益州”铭文瓦当

“永元三年官当”纪年瓦当
2、官印封泥:中央管辖边疆的直接证据
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2000余枚,包括“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益州刺史”“益州太守章”“广汉太守章”“蜀郡太守章”等与滇国、益州郡、益州郡下辖县、益州郡周边郡治有关的官印封泥,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进行长期有效行政管辖的直接证据,证实了《史记》《汉书》中“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的记载。同时,“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等官印封泥的发现,说明汉王朝在古滇国故地设立益州郡后,仍保留滇国滇王称号及统治,并以“相”相辅进行地方治理的双重行政管理模式,体现了中央政权边疆治理策略的灵活性。

封泥出土现场

益州郡下辖县封泥

益州郡及周边郡封泥

“益州”封泥职官架构
3、简牍文书:汉代边疆治理文献的“档案库”
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5万余枚,其中有字简牍14000余枚,内容涉及文告、官方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邮传、物资出入、家庭财产申报、书信、典籍等,是研究汉代边疆政区建制、职官制度、赋役制度、司法制度、民族关系、交通状况等问题的“档案库”。这批简牍文书是西南地区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一批汉代文字资料,对研究秦汉之际的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突出重大价值。

简牍出土现场

“乡、里”简牍

纪年简牍

检署及与周边交流简牍
二、重大价值
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串联起古滇国和汉代两大历史阶段。古滇国时期,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遗存生动再现了石寨山文化独特的文化面貌与社会结构,印证了《史记》中“滇王受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突显了西南边疆多元的文化特质。汉代郡县制时期,益州郡的设立标志着中央王朝开启了对云南的正式管辖,而益州郡郡治与古滇国都邑比邻,双重行政制度并行的格局则体现了西汉中央政府“因俗而治”“柔性羁縻”的政治智慧,推动西南边疆稳步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成果实证了西南边疆自古以来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叙事的成功典范。

项目负责人:蒋志龙
来源:云南考古
编辑:董桂英
一审:高山晶 王云
二审:顾斌 曾真
三审:黄洁龙
相关文章: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04-24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公布,为什么是它们?04-24
香港师生参访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04-19
免费“直通车”开通 助阵晋江鞋(体)博会04-19
丽香铁路:雪域高原上的发展密钥与文明纽带04-08
俄西伯利亚多地遭遇强风暴,造成大规模断电04-05
任张军:加快发展工业旅游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