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1:24:00    

现代化不能只见物质不见人,只讲经济不讲人文。只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与经济相互支持、共同繁荣,才能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人文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并非单纯的学科概念,也不等同于文化产业等由人文衍生的经济效应,而是人文与经济交融促进、共同繁荣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理性概括。现实中,有的地方文化基础很好但经济未必发达,有的地方经济发达但文化并不繁荣。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呈现出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良好状态,可以说是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实践范例。以此为样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就是人文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人文经济学中的“人文”,不仅包括通常所认为的人文内容,还包括道德观、价值观,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体现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基于这种定位的人文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理上定位人文经济学,关键是研究经济和人文相互转化的深层逻辑和内在机理,这涉及“以文化人—以人促经—以经育文”的转化过程。以文化人的作用在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促进人的现代化;以人促经即让现代化的人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市场秩序的遵守者;以经育文强调以经济反哺文化增加文化供给,提升文化价值。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看,人文经济学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文化积淀和精神支撑,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虽有自发因素,但离不开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和政府的因势利导。现实中,有的地方文化底蕴很深却未能转化为经济的繁荣,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文化相对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依据人文经济学的有意识的引导和组织。

人文经济学追求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提倡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但反对文化西化,强调文化自信。我们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有条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体现时代和科技特征的现代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文经济学就是要探寻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文密码,分析“人”与“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苏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苏杭地区经济强的密码不仅在于其经济基础,更蕴含于其文化基因之中。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在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开放型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不彰显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文化人促进人的现代化

文化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人文与经济的融合体现在以道德观和价值观涵养人,即以文化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以现代人促进和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以文促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人的观念达到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观条件。人文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人具有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行为方式。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指出的:“现代技术跟随现代思想而出现。”一定的文化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现代文化的养成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需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发展理念的系统革新,比如从单纯追求高增速到强调高质量发展,从支配自然到强调绿色发展,从追求一部分人的富裕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观念的演进和转变正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以文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精神与文化底蕴的统一。苏杭地区近代以来涌现的企业家群体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例如,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改革开放后,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家延续“以工哺农、造福桑梓”的家国情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现了对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文涵养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工匠精神,并由此产生以人促经的效果。在江南水乡崇文重教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批文化名人,为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江南地区“耕读传家”之风至今一直保持而且有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地区依靠崇文重教文化积累起来的丰富人力资本对外资和高科技项目有很大的吸引力。随着高端产业的聚集以及崇文重教之风的熏陶,高学历人才越发得到重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会聚江南便不足为奇。近年来,这一地区的崇文重教文化又有新的发展,从重视基础教育拓展到高等教育,引进各类高科技研究所和高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各类产学研创新载体,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由此推动江南地区科教资源高度集聚,高科技企业高度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迅猛。江南地区崇文重教的文化,培养了当地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工匠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还形成了现代工匠精神。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制造产业在江南高度集聚,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拥有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大军密切相关。

以文建设市场道德规范。市场经济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地区营商环境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法治环境方面,还深受尊重产权、诚实守信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产权保护、信用制度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尊重产权、诚实守信的文化土壤。这种市场文化可能在某些地区是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自然形成的,诚实守信已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为。

江南水乡以人促经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江南水乡文化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质深刻影响着江南地区人的精神面貌,在这一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又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一是保持着崇尚实业的传统。近代以来苏杭地区就是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孕育了崇尚实业的工商文化。从近代张謇等实业家兴办民族工业,到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这种立足本土、反哺乡里的精神代代相传,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发展生态。

二是体现崇文重教的底蕴。在文化方面,江南地区孕育出璀璨的文学艺术成就,历代文人辈出。在教育方面,“耕读传家”的传统培育了大量人才,自从科举制度创立以来,江南诞生的科举状元几乎半分天下,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大都出于此地,留学归来的江南人很多都成为近代中国和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先驱。至今,江南地区依旧是全国科教高地和人才高地,在两院院士数量、基础教育质量、职业院校密度等方面保持领先优势。

三是强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说:“今天又看了传统文化街区,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等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江南地区有效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互动,在以文化人的同时达到以人促经的效果。

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演进特征,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国在农村改革初期,乡镇企业发展有两种不同模式——在苏州周围产生的苏南模式和在杭州周边产生的温州模式。进入新时代,这两种模式的文化基因仍深刻影响着当地的发展。就苏南模式而言,其文化精髓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乡镇企业的“四千四万”精神,即“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奋斗精神。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虽在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内涵上都蕴含着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文化特质。二是集体富裕文化。苏南乡镇企业起步时大都是集体性质,这种集体性质孕育了集体富裕文化。现在乡镇企业虽已改制,但苏南模式的这种文化仍然存在并已演进为共同富裕文化。通过助学助困、完善公共服务等方式,苏南地区形成了全国领先的均衡发展格局。三是敢于创新的文化。苏南模式时期,乡镇企业创造了“星期天工程师”的模式,从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吸引工程师利用星期天来乡镇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现在这种吸引科技资源的模式进一步演化为“星期天科学家”,创新模式不断升级,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催生出大量产业创新平台。四是法治诚信的营商文化。现代化的营商环境不仅指法治化环境,还涉及诚信文化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和诚信体系形成了高效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性摩擦,形成对资本、人才等的强大吸引力。苏南模式的这些文化特质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以经育文增加文化供给

中华优秀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呼唤着经济反哺文化,即以经育文增加先进文化的供给。党的二十大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正是对这一规律的深刻把握。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看,地区发展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双重维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升地区的文化价值,需要以经济反哺文化增加地区文化供给。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促进人文与经济的共同繁荣。文化底蕴深厚是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必要条件。从全国范围看,就传统文化资源来说,到处都有,甚至不少地方要强于苏杭地区。但苏杭地区的文化供给强于其他地区,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基础相对强之外,还离不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推动。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发挥作用的,不仅有政府,也有市场,两者协同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供给有了强大的组织力和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涉及政治导向和规划,这是政府的功能;文化项目的市场价值评价则是市场功能,文化项目投资是市场导向的企业行为。推动文化产业高端化发展,是江南地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挥协同作用的体现,包括: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推出更多满足各种文化消费需求的各类文化产品;开展群众广泛参与并共享的文化活动,推进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空间。这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反哺。

依托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兼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文化产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依靠高科技和创意促进影视戏剧作品、体育品牌、书刊、名胜古迹等各种文化载体的现代化。在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洪银兴,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相关文章: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07-22

呼伦贝尔四家入选!07-19

打造“体育之城”!西海岸新区今年已举办体育赛事活动62项07-15

丁薛祥出席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07-14

这里41.6°C!山东热到“红成一片”!雷阵雨要来了!日照局部雨量大07-13

日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暑风险更高07-10

西藏探索实践“非遗+”模式07-09

《沿着纬度听中国》:扫描中国肌理 治愈系地理人文纪录片创新表达07-05